作为骑行的庇护小站与城市家具服务系统节点之一,骑行驿站的结构体系从一开始就以竹结构+膜结构来降低碳的排放量。从主要材料的生产加工、材料设备运输、建造过程以及建筑运营考虑低碳绿色建造。面对已经完工的场地,骑行驿站的建筑基础采用对地面铺装最小的方式介入场地,采用200mm的工字钢作为基础,通过20mm的锚栓固定在地面上。摒弃传统需现场灌浇混凝土大板做基础,减少在施工与材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,现状场地是已经完工的路面,也为实现无混凝土基础提供可能性。建造过程采用高效的装配式建筑,其生命周期可减少碳排放40%以上,是建筑业实现“碳峰值”和“碳中性”的重要技术路径。建造过程也有较好的降尘效果,节约水、电等能源,同时实现了建筑节能环保的初衷。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使建筑能适应需要微更新的城市,在现场条件限制下,以最轻的介入与场地结合。骑行驿站以竹结构为主体的装配式建造,并通过下料优化和构件重复利用提高材料利用率。
星空之境公园所在的临港新片区二环地带,未来将承办类似环法自行车赛等的公路骑行赛事。基于专业自行车无法自主停放,故在驿站结构体系上适应性的结合自行车的停放方式。穿插式停放与悬挂式停放,两种停靠方式最大限度的满足专业与休闲自行车的停放需求,并对驿站结构几无影响。结构立杆的间距设置为适应自行车轮子,可轻松插入停放,小朋友也能轻松将自行车停入其中,在平时没有专业赛事需求时也能满足附近居民的停放需求。悬挂式自行车停放方式,适用于举办专业公路自行车赛事时,专业自行车无法独立停放且自重小,可以在悬挂在横杆上,实现一定数量的自行车存贮与停放。悬挂横杆通过螺栓以及强力磁体的组合旋转,平日未举办活动时可以进行收纳。在组接方式上,建筑师将材料交错叠压并咬合,使竹结构的承重和维护体系合二为一,“编织”成一个稳定的三角结构,从而可以取消斜撑。这样直接的构造方式使建筑结构获得了视觉上的确定性和统一性。骑行驿站的设计从城市公共空间生活的需求出发,以在解决公共生活小微空间诉求的同时提供一种公共交流的可能性。其通过本身空间的鲜明艺术形象,在艺术性和实用性之间的平衡。项目名称:骑行驿站
项目地点: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“星空之境”公园入口处
设计团队:畎亩建筑+华东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
设计师:尹舜、师琦、卢欣和、卫季尧、刘珅、陈鹤恬、张世远、沈哲轶、赵程扬
结构顾问:张准
照明顾问:杨秀(TJAD)
业主:临港新片区管委会+港城集团
材料:竹、膜
本文转载自公众号:gooood景观设计